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宅談雜談】 電影版: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我已經很少進電影院了。

 一來我討厭3D電影,為了電影能掛上3D之名多賺幾個錢就粗製濫造出一些非必要的3D效果掛羊頭賣狗肉。

 二來最近真的沒有非常吸引的電影,我最近一次到影院看的已經是上年的《救火英雄》。

《那夜凌晨》是近年少數會吸引我去看的港產電影之一,那麼機會難得我就寫一篇無劇透的看後感吧!



為故事簡介一下吧!以下內容引用自維基百料:

故事講述主角游梓池(阿池)於某天晚上和朋友「唱K」過後,於凌晨時份乘坐由九龍旺角前往新界大埔紅色公共小巴(俗稱「紅van」)回家,該小巴經過獅子山隧道後,主角發現車廂外的世界、所有汽車及人均消失,只剩下小巴本身及車廂內的17人(16名乘客和1名司機),彷彿進入了另外一個時空。故事發展出一連串的神秘事件,乘客開始一個繼一個地無故死亡,而隨著頭戴防毒面具的神秘人出現令故事謎團重重;主角需要解開一切謎團,以期望可以重回原來的世界。

以下為宣傳片:



好了,接下來就是感想~~~

這套是歸類為什麼的影片類別的?


我上網查了一下,有的說是科幻恐怖,有些說是懸疑驚悚。

我有看過原著,要我說的話還是會歸類為恐怖小說,所以我進場去看《那夜凌晨》時是抱著看恐怖片的心態去看的。就這方面來說,我很失望。


我還記得接觸 《那夜凌晨》的原著小說也是在凌晨時分,老實說這份顫悚感非常實在,當看到一些恐怖場位時我驚得會左顧右盼確定周圍的環境並無異常來安撫自己,而這種包圍全身的驚懼感覺也令我不能自拔地一口氣看完。故事性方面我先不說,但作為恐怖小說我認同它製造氣氛的能力。

但電影版中這種感覺就蕩然無存。。。也不是呢,說蕩然無存好像有點超過,但整套戲的節奏明顯是偏向另一面。


恐怖、驚悚片最重要就是氣氛,在《那夜凌晨》中我只有一個場景感受得到,作為恐怖片這是失敗的地方。驚嚇的鏡頭倒是有一,兩個是不錯的,都是在輕鬆的節奏下毫無徵兆下出現,但好此道者必然覺得不夠,而我看恐怖看重氣氛的表現多於驚嚇鏡頭,所以不會成為加分點。

既然氣氛不足,這就專心看故事吧!

有甚麼原著拍成電影是會半字不差的?基本上大家都已經知道必定會有改篇的。而我覺得這次的改篇也是比原著差的。電影版只拍了原著故事的一半左右,而有看過原著的都知道原著故事就只有結尾部份比較差 (這點我也是同意的) ,但前半的故事是精彩的,角色的行動都有依據、符合人物性格、具合理性。


但電影版卻有點失控暴走的感覺,到結尾時角色的行動我已經看得一頭無緒。這是那種心理狀態導致主角群做出此等事呢?我思考都現在也不能理解,而最可悲的是這些部份是來自於改篇而非原著,如果是根據原著的話相信我不會責怪什麼,但是如果改篇後的劇情比原本差的話這就是毀了原著恕我不能認同。

而且原著使用的是第一身描寫,主角的所思所想都會寫成文字告白令觀眾知道主角的觀點、行動原因等等。而電影是以第三者角度拍攝,雖然畫面上更為宏觀和客觀,但有不少地方因為缺乏描述而令我要用記憶中小說相同的部份來補完,就是場景與場景之間的轉換缺乏描寫而顯得突兀,這個明顯是故事剪接上的問題。


《那夜凌晨》中加插了大量的政治時事話題,由香港到內地甚至外國的也有。我明白很多人也想在自己的作品中表達一些看法,我也是透過BLOG去表達看法的人。而如果我進場是想看這些的話倒也無妨,但我看《那夜凌晨》是想感受恐怖的氣氛,要看時事話題和討論看法我自己看報紙上上論壇就可以了,根本不會來看《那夜凌晨》。但《那夜凌晨》卻到處都插入對時事話題的冷嘲熱諷,緩和氣氛如果是為了帶來新的驚悚衝擊的話這就是高招,但如果只是為說而說純粹提高共嗚感的話這在恐怖片中就是下手的做法了。


但我也不得不承認林雪、任達華、惠英紅、李燦琛確是老戲骨,能演活整個角色,甚至還蓋過黃又南這個主角。特別是林雪和任達華,在原著中明明就是簡單的一句,但在兩位的演繹下卻是多麼的搞笑和生動。但太多的輕鬆場景但會減弱一部恐怖電影的氣氛,這是恐怖片的大忌。而錯不在演員,錯在安排角色定位的編劇。


我看過一些影評說 《那夜凌晨》是有深度的電影,內裡暗喻處處。我的確看不懂,看完他的解釋也沒有一目了然的感覺。至於是否如此,就交給各位觀眾去思考和定奪。

整套劇的笑位異常地多,但當作笑片看又略為不足;恐怖的場景則隻手可數,作為恐怖懸疑片看又不痛快。還是回到最初的一句話:這套是歸類為什麼的影片類別的?

以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